查看原文
其他

流血严重、突围无望,微医IPO还有戏?

张宇 DoNews 2023-03-14



撰文 | 张  宇
编辑 | 杨博丞
题图 | IC Photo

互联网医疗“独角兽”微医再度传出即将冲击资本市场的消息。

据市场消息,微医计划于2023年4月底之前在美国或香港申请首次公开募股(IPO)。对此,微医方面回应称,暂时不作评价。

事实上,微医曾在2021年4月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,根据当时路透社援引市场专业人士测算,微医发行时市值或将达到150亿美元。不过由于迟迟没有等到上市聆讯,且招股书在10月份宣告失效,微医的上市计划也随之被搁置。

值得一提的是,上市聆讯是对企业是否具备上市资格、符合上市条件进行的审查,未等到上市聆讯,也意味着微医存在着诸多短板,比如连年巨额亏损、违规被罚,商业模式难以持续等等。

公开信息显示,微医成立于2010年3月,定位为“数字医疗服务平台”,其前身是为医院提供就医流程优化服务的挂号网。2015年9月,挂号网升级成微医,并推出在线问诊等业务,试图打造基于互联网的分级诊疗体系,开启多元化业务的探索。截至2022年6月,微医连接全国近8000家医院,平台注册医生数达30万,拥有34家互联网医院,其中19家打通了所在地的医保支付。

作为第一家互联网医院的缔造者,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数字医疗服务平台,成立整整13年的微医始终未能叩开资本市场的大门,在被竞争对手夹击、自身发展不顺以及行业监管趋紧的情况下,微医是否还能实现其上市梦想?

01.
融资多轮但上市仍受挫

微医是互联网医疗行业中为数不多的获得过多轮融资的企业。

根据天眼查数据,截至目前微医已获得过10轮融资,从2006年3月的天使轮融资到2018年5月的Pre-IPO轮融资,其累计融资超过10亿美元,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、五源资本、友邦保险、腾讯投资、复星国际、中投中财基金等,投后估值为55.56亿美元,使得微医成为当时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医疗“独角兽”之一。

Pre-IPO轮融资过后,外界原以为微医即将上市,事实上就连微医创始人廖杰远也在2019年年底时对外透露“微医已经准备好了IPO”。

此后,虽然屡屡传出关于微医上市进程的消息,但并无实质性进展。2020年4月,微医进行了一次组织架构调整,组建了微医药、微医疗、微医保、微医械、微医云五大事业群,与此同时,友邦保险集团区域CEO蔡强加盟微医,出任微医董事会副主席兼CFO,分管财务、投融资及保险事业群,并直接向廖杰远汇报。蔡强的加盟,被外界解读为微医正在积极推进上市事宜。

紧接着,在2020年10月,又传出另类资产管理公司Investcorp已成为微医新股东并为其IPO背书的消息。天眼查数据显示,微医当时完成了一笔战略融资,投资方正是Investcorp,但具体金额并未披露。

动作频频的背后,微医上市几乎已是板上钉钉。就上市时间表而言,微医最快将于2021年年初完成在港IPO,募资规模预计为5亿美元至10亿美元,保荐人分别为摩根大通、花旗集团和招银国际。

2020年12月,微医再度完成了一笔3.5亿美元的战略融资,并计划推进其业务拆分后的数字医疗服务业务板块申请在港上市,分拆上市部分的投前估值超过60亿美元。而到了2021年年初,微医不仅没有上市,反而在2月又完成了一次由红杉中国等投资的4亿美元Pre-IPO轮融资,此时其投后估值为72亿美元。

第二次Pre-IPO轮融资两个月后,微医终于在2021年4月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,然而直至6个月后招股书失效,微医也没有等来上市聆讯。

上市折戟后,微医于2022年7月完成了一次由山东国投投资的超10亿元战略融资。虽然获得了多轮融资,估值也扶摇直上,但对于早早启动上市计划却迟迟没有进入资本市场的微医而言,上市已成为其一块“心病”。

02.
微医扭亏遥遥无期?

微医上市折戟,背后是其羸弱的经营能力。

相比已登陆港股的阿里健康、平安好医生和京东健康,微医的商业模式全然不同,其不靠医药电商业务赚取利润,而是依托问诊、慢病管理、专科护理等纯医疗服务业务支撑起全部营收,因而微医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证明其商业模式的可行性,短期内难以盈利。

根据招股书,2018年至2020年,微医的总营收分别为2.5亿元、5亿元和18.3亿元,同一时期经调整后的净亏损分别为4.15亿元、7.57亿元和8.69亿元,三年时间累计亏损达20.4亿元。

微医与竞争对手相比差距十分巨大,比如在2020年,京东健康、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的总营收分别高达193.83亿元、95.96亿元和68.70亿元,其中京东健康的总营收是微医的10倍之多。

长期亏损之下,微医的负债及现金流情况堪忧。2018年至2020年,微医的负债总额分别为183.94亿元、203.75亿元和228.92亿元。与此同时,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-7.09亿元、-8.58亿元、-9.41亿元,三年时间累计净流出约25.08亿元。

一位医疗行业人士向DoNews表示,“目前国内互联网医疗企业的盈利大头均为医药销售,相比于京东健康、阿里健康,微医在医药销售方面比较欠缺,导致微医没有抓住盈利大头。”

此外,虽然微医凭借纯医疗服务业务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竞争的道理,但不容忽视的是,微医却无法保证付费会员的留存,如果付费会员大量流失,将导致微医的总营收大幅受限。而且在纯医疗服务方面,微医与竞争对手并无显著的差异,同质化较为明显。

重重压力之下,微医也不得不开始大幅裁员,2022年年初,微医员工人数从大约4000人削减至3000人左右,当时微医方面回应称,公司正在优化其业务线,并将相应地调整员工和工资。实际上微医并非第一次裁员,2019年年底,微医就被爆出裁员30%的消息,并且涉及多名高层人员。

不过,微医也并非完全没有翻盘的希望。

一方面,互联网医疗行业是一条黄金赛道。根据共研网发布的《2023-2029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产业链全景研究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》,预计2022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099亿元。另据财通证券预测,预计2025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4943亿元。行业想象空间巨大,意味着微医仍大有可为。

另一方面,根据招股书,按照截至2020年年末的互联网医院数量及2019年所提供的数字医疗问诊量计算,微医是最大的数字医疗服务平台。2019年微医的市场份额为15.5%,而同期第二至第五名的总市场份额仅9.6%。尽管优势微弱,但微医仍有可能构建起行业竞争壁垒,进而实现扭亏。

03.
被罚3000万上市再受打击

微医多年上市未果,反而引来了监管部门的处罚。

2022年6月,因未依法及时披露持有易联众股份变动情况且有误导性陈述,加之在限制转让期交易易联众,微医被证监会责令改正,并对微医及其实控人廖杰远分别处以3030万元以及8万元的罚款。

中国证监会披露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,2018年10月9日至2019年3月28日期间,微医利用微医投资、冯某等10个证券账户交易易联众,使得易联众在此期间内的股价累计涨幅超90%。

另外,微医是易联众的第二大股东,持股比例达到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10%,但微医未及时履行报告及公告义务,其在相关公告中披露的持股数量和持股比例,均与实际持股情况不一致。

因此证监会认定微医、廖杰远存在两条违法事实:一是微医集团作为信息披露义务人,未依法及时披露在易联众拥有权益的股份变动情况,所披露的持股变动情况有误导性陈述;二是微医集团在限制转让期交易易联众。

值得关注的是,微医不仅遭到了证监会的处罚,同时还遭到了诸多用户的投诉。

在黑猫投诉平台上,与微医相关的投诉事件多达2226条,而投诉原因大多数是围绕医患纠纷产生,比如用户投诉医生回复不积极,甚至没有诊疗就结束服务,另外有不少用户投诉医生回复简单敷衍、答非所问等等。

显然,证监会的处罚已成为微医在冲击资本市场道路上的“黑历史”,而不注重平台管理以及用户口碑,将会对微医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。

不容忽视的一点还在于,微医的总营收增长迅速,实则和疫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,随着疫情逐渐结束,微医的业绩增长是否还能继续仍未可知,不过可以确定的是,就现阶段微医的情况而言,其上市和“钱景”均难言明朗。


往期推荐


在线招聘火热,牛客网如何穿越寒冬?

高管内讧、IPO成谜,医联难上市

绿源电动车,冲不出中低端市场


 END


扫码关注

「创新无边界」是我们的slogan,我们不局限于对互联网行业的追踪与探索,更要向未来、向未知的方向大胆迈进。因此,「打造行业新标杆、解读商业新动向」是我们秉持的方向之一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